AI专利全球第一,中国做对了什么 时间:2025-10-20 来源:文汇报

  在快速迭代的人工智能(AI)浪潮面前,传统专利制度正面临巨大挑战和机遇,而中国可能是全球反应最迅捷、成效最突出的国家。

  记者昨天从第二十二届上海知识产权国际论坛获悉,中国目前AI专利拥有量是其他国家总和的1.5倍。这背后,除了AI行业旺盛的创新活力外,管理部门以足够弹性和务实态度推进AI知识产权治理,或是成功的关键原因。

  AI对知识产权制度提出重要挑战

  近年来,我国持续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护航AI创新发展。目前,中国是世界上AI专利的最大拥有国,占比达全球60%。此外,在高水平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与AI相关的其他知识产权形态方面,中国同样不断强化供给,夯实AI产业基础。

  谈到AI专利的增势,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副总干事王彬颖表示,如今,AI和其他数字技术是创新的关键驱动力。以生成式AI为例,2023年,全球在该领域新增专利达1.4万项,是10年前的17.5倍;与两年前生成式AI刚刚发布时相比,增幅近50%。她认为,AI专利的快速增长,本身就是中国知识产权能力广泛提升的体现;上海作为中国最具创新活力的城市之一,目前全市AI专利的授权量超过2万件。

  和其他国家一样,AI在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对知识产权制度提出重要挑战,尤其是生成式AI。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教授许春明说,和其他技术相比,AI最大的改变在于,它或许会突破“工具属性”,从而给知识产权法律体系提出许多新课题。比如,生成式AI能不能成为专利法意义上的“发明人”、版权制度语境下的“作者”?AI的创造物是不是可以被授予专利,AI的生成物是不是可以认定为“作品”?

  面对这些争议性问题,我国从法理和现实的角度初步作出了回答。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业务相关负责人蒋彤表示,国家知识产权局紧密跟踪AI技术发展,于今年1月启动了新一轮《专利审查指南》的修改。这是近年来连续第三次修改,已经形成常态化修改的态势。总体上,响应的修改点总量已占《指南》的一半之多。根据新制定的专利审查标准,AI虽不能成为专利申请主体,但AI参与的发明创造可以申请专利保护。这一明确规定,提高了AI技术获取专利的可预期性,激发了申请热情。同时,我国还在不断提高审查质量和审查效率,优化机制,为AI提供优先审查、集中审查、延迟审查等多元化审查模式。

  “十五五”期间AI专利或占上海知识产权申请半壁江山

  在AI知识产权治理探索中,中国很注重平衡各方利益。比如,大模型训练离不开海量数据,对数据所有方和AI企业来说,两者利益冲突显而易见。许春明说,站在立法和司法实践的层面,国内没有采用“先许可、后使用”的传统模式,而是以“是否具有市场替代效应”的原则作为判断依据,避免对AI产业过度限制。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海,AI行业深度介入了知识产权治理创新。上海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秘书长钟俊浩透露,在上海市知识产权局的支持下,协会设立了知识产权维权工作站,开通了知识产权服务“绿色通道”,700多家会员单位几乎100%接受了AI知识产权专业培训。面对当前频发的AI知识产权诉讼,协会与上海法院系统一道,仅今年就组织了不下10场闭门研讨,邀请各界专家抽丝剥茧。对于产业界的意见,法院和相关主管部门不仅重视,而且态度非常开放。

  钟俊浩表示,在AI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与欧盟的“特别严厉”和美国的“彻底放飞”不同,中国采取了边促发展边抓治理的策略。他预计,“十五五”期间,AI专利在上海知识产权申请中的占比,可能会从目前15%左右提升到50%:“我们会更加需要知识产权方面的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