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加快建设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高地 时间:2025-04-11 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

  (中国知识产权报 赵俊翔)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57.9件,同比增长15.3%;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6822件,同比增长10.3%;有效注册商标总量达到278.93万件,同比增长6.7%;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上海—苏州”科技集群位列全球第五……

  2024年,上海全面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纲要和“十四五”规划重点任务,紧扣高质量发展首要目标,持续强化知识产权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核心支撑作用,全市知识产权发展质量稳步提升,服务效能持续增强,治理体系不断健全,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

 高位统筹系统推进

  治理体系持续优化

  上海始终将完善知识产权治理体系作为推动知识产权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2024年,上海市政府常务会议四次专题研究部署知识产权工作,充分体现对知识产权工作的高度重视与系统谋划。

  制度供给方面,上海印发实施《上海市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纲要和“十四五”规划实施推进计划(2024—2025)》,系统布局年度任务与中长期发展路径;出台上海知识产权创新奖评审表彰办法、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市与区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制度文件,进一步健全政策支持体系;市财政局、市知识产权局联合修订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强化财政支持与绩效导向联动机制。

  改革创新方面,上海持续对标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评估深化改革,相关典型案例入选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第三批典型案例;围绕新兴领域权利确认,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市数据局联合印发《上海市数据产品知识产权登记存证暂行办法》,聚焦“数据产品”实现知识产权属性的实质性审查,不设登记申请前置条件,并以市知识产权局名义颁发登记证书,着力打通数据产品的登记流通链。

  区域联动方面,上海协同推进“五个中心”建设任务,持续提升知识产权支撑自贸区、临港新片区、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的能力;与江苏、浙江、安徽三省共同举办2024年长三角知识产权一体化主题活动,签署多项合作备忘录,强化区域协同保护、联合服务与信息共享机制。

  紧扣需求服务大局

  成果转化提质增效

  上海坚持以专利转化运用为牵引,推动创新成果更快实现市场价值,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2024年,上海深入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在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市场机制、服务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高校科研机构专利转化方面,上海市科委、市教委、市卫健委等单位组织开展存量专利盘点与筛选工作,累计清理专利6.8万件,其中4.3万件纳入国家可转化专利资源库,并在市级层面上线上海市专利转化资源库,全年成功转化专利7600余件,多个案例入选全国优秀实践案例。

  区域产业转化方面,上海围绕区域“十五五”发展规划,升级实施32项专利导航项目,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领域开展专利导航、专利池与专利联盟建设,形成产业链协同发展的知识产权支撑体系。

  创新主体能力建设方面,积极开展“专利+商标+地理标志”一体化品牌建设工作,实施“松江大米”“崇明老白酒”等运用促进项目,推动传统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健全体系强化保护

  创新信心不断提振

  上海不断健全以严格保护为导向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积极完善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机制,构筑司法保护、行政保护、仲裁调解、社会监督“四轮驱动”知识产权保护模式,切实提升市场主体创新信心与获得感。

  司法保护方面,2024年,全市法院共受理知识产权案件4.7万件,审结5.2万件,判决惩罚性赔偿金额1.1亿余元。检察机关共受理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审查逮捕案件543件,批准逮捕嫌疑人580人,提起公诉案件819件。公安机关侦破知识产权相关案件1303起,涉案金额超85亿元。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知识产权审判工作现代化 护航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意见》。市检察院同步开展打击知识产权恶意诉讼专项行动,有力维护创新环境。

  行政保护方面,上海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工作的实施方案》,构建市区两级行政裁决体系,进一步提升行政处理效能和专业化水平。浦东新区、徐汇区深化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建设。上海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快速预审服务范围进一步拓展,在临港等区域设立首批六家保护中心分中心,提升区域服务能力。奉贤(化妆品)快速维权中心正式运行。

  纠纷调解方面,上海新增维权援助工作站7家,全年调解组织共受理纠纷案件2.3万件,调解成功1.3万件,成功率显著提升。上海两项机制经验和两个典型案例分别入选国家级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优秀案例集。

  优化供给加强配置

  服务效能更加高效

  知识产权服务业贯穿知识产权制度运行全链条,是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高效益运用、高标准保护和高水平管理的重要力量,也是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保障。2024年,上海坚持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与服务业发展并重,推动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服务能力更加高效。

  公共服务方面,上海实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普惠工程,徐汇区入选国家级服务标准化试点;新增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3家,备案国家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1家;知识产权数据库公益项目累计惠及200多家中小企业,服务精准高效。

  服务业发展方面,上海出台《关于推动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首家外国专利代理机构在沪设立常驻代表处,进一步增强国际服务能力;指导漕河泾开发区打造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集聚发展示范区,推动服务资源集聚、机构联动发展。

  行业监管方面,上海建立全市统一的知识产权代理协同监管平台,开展代理机构信用档案建设工作,完成首批62家诚信代理机构名单发布,推进代理行业信用体系和执业规范双向提升。

  深化合作夯实基础

  人文建设协同推进

  2024年,上海多维度推进知识产权支撑基础建设,夯实事业发展根基。

  在国际合作方面,上海成功举办第二十一届上海知识产权国际论坛,围绕“知识产权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主题开展高端交流;中日韩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及用户交流会在沪举行。首家由中国司法部批准可在境内开展涉外知识产权争议案件仲裁与调解业务的 WIPO仲裁与调解上海中心作出首例仲裁裁决,目前已累计受理涉外调解案件140余件,在化解涉外知识产权纠纷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人才培养方面,上海召开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新认定市级培训基地6家,实施7项公益培训计划,发布首份知识产权人才发展报告,深化人才库、专家库建设,拓展实战型、复合型人才供给。

  在文化传播方面,上海组织举办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首次发布“专利转化运用十大典型案例”,通过多样化形式普及知识产权知识,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诚信守法、公平竞争”的社会氛围。

  “2025年,上海将以高水平建设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和国际知识产权中心城市为目标,持续深化改革、优化机制、强化服务,重点聚焦全面落实重大部署、持续提升发展质效、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等五方面重点工作,加快打造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和国际知识产权中心城市,助力营造尊重知识价值、鼓励创新创造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上海市知识产权局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