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高质量发展!2022年上海知识产权改革创新工作十大典型案例公布 时间:2023-04-21

为进一步总结2022年上海知识产权领域改革的特色、亮点和经验,激励各部门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推动上海知识产权事业更高质量发展,上海市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开展了“2022年上海知识产权改革创新工作十大典型案例”征集评选活动。经宣传发动、部门申报、专家评审等程序,“市高级法院发布意见服务保障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等十个案例最终入选。

一、市高级法院发布意见服务保障知识产权强市建设

二、长三角知识产权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三、市版权局建立版权产业经济贡献统计监测机制

四、市知识产权局构建运营体系新生态

五、市市场监管局全力打造商业秘密保护“上海样本”

六、闵行打造一站式“MIP”知识产权保护平台

七、徐汇、杨浦、宝山等区创新知识产权多元化解机制

八、中科院上海分院探索全链条知识产权创新模式

九、上海国资委推动国有商标“东海”价值再造

十、普陀首设专业知识产权所“驻点式”服务

此次评选出的案例着重体现各单位在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知识产权运用、激发知识产权创造等方面的先进做法和突出成效,主要是以下五方面: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如市高院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知识产权审判工作为知识产权强市建设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全面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市知识产权局牵头,联合苏浙皖三省高标准召开长三角知识产权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论坛,并签署《长三角地区知识产权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框架协议书2.0》《长三角地区数据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书》,加快形成区域知识产权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二是持续完善体制机制建设。如市版权局建立上海版权产业统计体系和年度发布制度,为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企业版权运营能力提升等提供数据支持;市司法局指导各区通过建立智法调解平台、探索知识产权纠纷前置调解等,多措并举强化知识产权多元化解机制建设。

三是构筑知识产权良好生态。市知识产权局加强顶层设计,健全支持政策,实施专项计划,推动构建知识产权运营体系新生态;市市场监管局通过完善商业秘密保护规则体系、增强商业秘密保护社会共识等,全力打造商业秘密保护“上海样本”。

四是创新搭建知识产权保护平台。如闵行检察院牵头成立MIP知识产权一站式保护平台,创新研发MIP数字化平台;普陀区在全市首设专业知识产权所,以“驻点式”园区知识产权服务,加快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

五是充分激发企业创新创造活力。如在市科委和中科院上海分院的指导推动下,上硅所实施全链条式高价值知识产权布局和运营,持续不断为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市国资委指导推进国有老字号抽屉商标国产计算机“东海”商标激活、价值再造。

案例1市高级法院发布意见服务保障知识产权强市建设

申报单位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

主要做法

2022年7月,市高院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知识产权审判工作为知识产权强市建设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从总体要求、公正司法、优化机制、加强保障四个方面提出23条政策措施。

一是针对《上海市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纲要》提出的2035年远景目标,明确了“全面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为上海建设国际知识产权中心城市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目标以及上海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工作的两条发展主线,即实现知识产权审判更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司法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

二是针对多领域明确具体保护措施,围绕科技创新成果、文化创作成果、商业标识、商业秘密等传统领域,以及知识产权新兴领域、竞争秩序等特殊领域,明确了具体要求。

三是围绕对外贸易、互联网经济、展会经济等上海重点产业领域提出了针对性的司法保护政策,即加强对外贸易领域知识产权审判,服务保障自贸试验区建设;加强涉平台知识产权审判,服务保障互联网经济发展;加强涉展会知识产权审判,服务保障展会经济发展。

四是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体系机制建设。提出了加强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建设、提升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水平的七个方面工作举措。

五是加强组织协调与保障。确立了完善知识产权案件管辖布局、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审判队伍、加快知识产权审判数字化转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宣传等四项组织协调与保障举措,确保目标任务有效落实。

创新意义

市高院制定出台司法服务保障知识产权强市建设意见是上海法院知识产权审判新的里程碑。《意见》围绕上海强化“四大功能”、深化“五个中心”建设的战略规划,主动回应新时代知识产权司法保护需求和社会关切,体现了时代特色和上海特色,呼应了知识产权创造从“数量”向“质量”的转变趋势,知识产权保护从“严格保护”向“高水平保护”的发展需求,以及上海关于城市数字化转型升级和打造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高地的目标任务。

专家点评

高质量的知识产权司法审判是知识产权“大保护”工作、知识产权综合治理体系的关键环节。上海作为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窗口城市,是许多跨国企业的亚洲总部所在地,对知识产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上海法院审判的多个知识产权案件被最高人民法院作为指导案例进行公报,上海已经成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的战略高地之一。随着新技术、新业态的知识产权纠纷不断涌现,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如何应对此类复杂纠纷,如何提高知识产权司法审判质量成为上海法院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市高院及时制定出台《意见》,是以高质量的司法审判保障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的里程碑。

对内,《意见》要求全面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为上海建设国际知识产权中心城市提供了有力的审判服务和司法保障。其中提出的具体措施,将不同类型的知识产权司法审判与相关产业发展密切联系,除了公正高效审判本身之外,还体现出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上海文化”品牌、城市数字化转型、激发创新活力等政策目标的积极作用。对外,《意见》对上海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所提出的总体要求和具体措施,对于长三角知识产权一体化发展也具有引领和带动作用,能够成为各兄弟省市的参考范例。

(陶鑫良)

案例2长三角知识产权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申报单位

上海市知识产权局

主要做法

上海市知识产权局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加快推动长三角知识产权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依托上海市知识产权联席会议机制,首次召开长三角知识产权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论坛,在促进长三角知识产权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软硬件基础更加扎实、发展动能更加强劲、成效更加凸显上持续发力。

一是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由三省一市知识产权局围绕“新使命,新篇章,携手推进长三角知识产权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发表主旨演讲。总结长三角地区知识产权合作的经验和做法,部署推进新时代新征程区域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一体化新任务新要求,有力支撑区域协同创新,优化区域营商环境,共享区域创新资源,助力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打造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高质量发展样板区。

二是部署开启新一轮长三角知识产权一体化发展。会上,三省一市知识产权局共同签署了《长三角地区知识产权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框架协议书》2.0版本,以国家重大战略为牵引,紧扣长三角知识产权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主题,有力推进知识产权发展共商,鼓励知识产权创新共进,促进知识产权运用共联,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共治,推动知识产权服务共享,优化知识产权人文环境共建。

三是探索深化新领域的知识产权合作。顺应数字经济发展的新形势,签署《长三角地区数据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书》,支持上海、浙江、江苏完成国家知识产权局赋予的试点任务,在强化数据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促进数据的合理流动、充分利用,在数据产品的登记备案等领域开展规则制定等先行先试。

创新意义

高标准召开长三角知识产权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论坛,是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深刻把握新时代新征程长三角使命任务,更加深刻理解把握“三件大事”和长三角“一极三区一高地”战略定位、“三大新使命”的生动实践。论坛以“新使命,新篇章,携手推进长三角知识产权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为主题,三省一市知识产权局签署了《长三角地区知识产权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框架协议书2.0》和《长三角地区数据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书》,携手推进知识产权营商环境共建、区域保护协同、创新资源配置,加快形成区域知识产权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专家点评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最重要的内容,也是提高中国经济竞争力最大的激励。知识产权一体化保护是为了满足区域竞争力提升的需求,在区域层面上以协同保护的方式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实现保护资源优化。因此,知识产权一体化保护是知识产权保护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同质化和同一性的具体实现形式。长三角肩负创新引领、优化发展以及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历史重任。上海市知识产权局依托上海市知识产权联席会议机制,首次召开长三角知识产权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论坛,论坛以“新使命,新篇章,携手推进长三角知识产权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为主题,并签署了《长三角地区知识产权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框架协议书2.0》和《长三角地区数据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书》,是推动长三角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的创新性举措,同时也是相应在创新驱动成为国家战略的语境下,加快形成区域知识产权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的重要措施。

(王迁)

案例3市版权局建立版权产业经济贡献统计监测机制为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提振信心

申报单位

上海市版权局

主要做法

为全面落实《上海市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纲要(2021-2035年)》和《上海市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十四五”规划》,准确把握版权在城市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上海市版权局联合统计局、海关、高校的专家、学者经过反复论证和研究完善,建立上海版权产业统计体系和年度发布制度。主要有三方面研究性突破:

一是界定上海版权产业范围。上海版权产业报告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分类为参考,结合上海版权产业特点,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相对应,确定了上海版权产业由核心版权产业、相互依存的版权产业、部分版权产业3个大类、27个中类、240个小类构成。

二是明确版权产业经济贡献研究指标。上海版权产业经济贡献主要通过版权产业增加值、就业量和对外贸易额三个指标分别来反映版权产业在城市经济中的地位、对城市就业的作用和国际竞争力、影响力。从动态发展态势中纵向观察上海版权产业对本市经济发展的贡献情况。

三是确定版权因子测算方法。上海版权产业报告参考我国版权产业版权因子的测算,经过适当细微调整,确定上海版权产业各统计项目的版权因子。

目前,上海版权产业增加值达到3700多亿元人民币,占全市GDP比重为9.56%,实际增速超过上海GDP增速0.77个百分点。以软件与互联网信息服务、设计、广告、文化艺术、出版发行、广播影视等为代表的核心版权产业增加值超过2700亿元,占上海GDP的7.05%。上海版权产业关键指标接近美国等世界发达国家水平,持续保持全国领先,为上海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创新意义

上海版权产业经济贡献调研既借鉴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产业的经济贡献调研指南》和国家版权局核心版权产业统计行业分类,又结合上海版权产业特点,科学合理地设置了上海版权产业统计范围内容和指标体系,是对上海版权产业的全面摸底,也是定量分析版权创造价值的成功尝试。可以更好地了解上海版权产业的发展状况,合理评估版权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为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企业版权综合创造和运营能力的提升、社会资本的市场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持和参考依据。报告发布后,受到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解放日报、文汇报等主流媒体均作了报道。

专家点评

当前上海版权产业约占有全市年GDP的10%比重上下,举足轻重。为了准确地追踪和统计每年上海版权产业的相关经济指标及其对上海经济的贡献状况,亟需创建上海版权产业经济贡献统计监测机制。本创新案例就是上海市版权局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和人才,借鉴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产业的经济贡献调研指南》的架构,又参照了国家版权局核心版权产业统计行业分类,再结合上海版权产业自身的一些特点,在悉心研究并反复论证后确定了由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系列指标构成上海版权产业统计体系及其年度发布制度,譬如认定3大类、27中类、240小类构成了核心版权产业、相互依存的版权产业与分版权产业,又如藉增加值、就业量和对外贸易额三个指标来反映版权产业在上海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及其对就业的作用和相关国内外竞争力的影响。本创新案例合理规范了上海版权产业统计内容范围及其指标体系,藉以逐年对上海版权产业的经济贡献状况进行定期定量的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进而合理评估,并藉以支持相关的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制定或者企业版权创造和运营之应用决策,为之提供相关情况研析及其数据支持等。

(陶鑫良)

案例4市知识产权局构建运营体系新生态助力创新主体知识产权运营能力新升级

申报单位

上海市知识产权局

主要做法

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加强顶层设计,健全支持政策,实施专项计划,明确工作导向,扎实推进创新主体知识产权运营能力的提效升级。2022年,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登记金额、PCT专利申请均大幅增长。

一是实施专项计划,开展体系建设。2021年6月,上海被确定为首批8个专利转化专项计划奖补省份之一。先后制定《上海市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总体方案》及首批和第二批专项资金实施细则等工作文件,将推进知识产权运营工作纳入与市国资委等部门签署的合作协议或联合发布的政策文件,拓展上海知识产权运营体系布局。

二是加强顶层设计,健全支持举措。在制度上,市知识产权局牵头五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知识产权金融工作的指导意见》,会同上海银保监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等八部门联合发布《上海银行业保险业做好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的工作方案》,对知识产权金融作出制度性安排。在举措上,发布运营综合服务基地、运营服务集聚区、产业运营中心、产学研联合体、高价值专利培育等一系列知识产权运营项目,迄今累计认定86家项目承担单位,对开展知识产权运营工作的高校院所、商业银行予以资金绩效奖补;推动各区健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贴息、保险贴费和运营项目等支持政策,推进部分区建立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

三是明确工作导向,营造运营氛围。将知识产权运营纳入各区营商环境测评和知识产权强市建设工作督查考核,会同市财政局在国家普惠金融发展示范区地方评选方案中设置“专利商标质押融资贷款”考核指标。组织相关单位举办上海首届高价值专利运营大赛和长三角科技成果拍卖会,深入开展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入园惠企”、政策宣讲等活动百余场,惠及企业园区近2万家次,首次评选发布了《2021年上海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十大典型案例》。

创新意义

通过全市上下共同的努力,构建形成了全域化、全方位、全要素、全流程的上海市知识产权运营体系新格局,2022年本市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0.9件,同比增加6.7件;专利商标质押融资登记项目519笔、登记金额121.5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73.2%和59.2%;知识产权保险投保801笔、保额2.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15.9%和94.5%;PCT专利申请量5591件,同比增长15.76%,有力地推动上海在全球创新指数“科技集群”排名中连续上升。

专家点评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要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形成全面支持创新的基础制度。上海市知识产权实施专项计划,开展体系建设,并且加强顶层设计,健全支持政策,积极构建上海市知识产权运营体系新生态,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对内激励创新、对外促进开放的重要作用,高标准推进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的体现,同时也是认真贯彻落实和实施《上海市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纲要(2021-2035年)》和《上海市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十四五”规划》的举措。同时构建上海市知识产权运营体系新生态,能够优化知识产权政策供给,支持指导企业不断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质量和运用效益,能发挥知识产权对内激励创新、对外促进开放的作用,推动产业链知识产权资源整合、共建共享。

(王迁)

案例5市市场监管局全力打造商业秘密保护“上海样本”

申报单位

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主要做法

2022年以来,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将商业秘密保护作为监管政策与发展政策相结合的重要切入点,以高标准建设、高水平保护、高品质服务为目标,锐意进取、主动作为,积极打造商业秘密保护先行先试的“创新高地”。

一是重点聚焦商业秘密保护示范创建。制定下发本市商业秘密保护示范区、示范站(点)建设的《工作方案》《实施意见》及《加强商业秘密保护工作若干措施》等文件,开展市区两级示范站点创建工作。

二是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创新试点地区。根据市场监管总局《全国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方案》,积极部署、指导各区申报创新试点地区,经向总局推荐,浦东新区、奉贤区成功入选全国首批20个商业秘密保护创新试点地区。

三是着力营造商业秘密保护良好氛围。以“构筑商业秘密保护体系、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组织开展了2022年度反不正当竞争系列公益公开课,邀请法官、检察官、专家等进行网络直播授课,直播间关注量过万。

四是全面提升商业秘密保护执法水平。制定《商业秘密保护执法人才库管理办法(试行)》,遴选56名基层执法办案骨干组成首批商业秘密保护执法人才库,组织开展首次人才库成员专题业务培训。针对执法实务难点进行政策课题研究,借力专家出谋划策、智慧输出,解决共性问题。

五是严厉打击侵犯商业秘密违法行为。2022年,将商业秘密侵权案件作为执法重点,共立案9件,结案5件,罚没款共计60万元。查办的部分侵犯商业秘密案,权利人通过外交部致函中国驻德大使馆以示感谢,并追加3个亿对华投资,将区域总部落户上海,取得较大社会影响,得到了国务院领导批示肯定和总局发函表扬。

创新意义

当前,商业秘密保护日益成为优化本市营商环境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发挥着突出的标志性作用。上海市市场监管局通过不断完善商业秘密保护规则体系,积极推动商业秘密保护模式变革,实现由强化监管向优化服务转变;不断健全商业秘密保护工作机制,积极拓展商业秘密协同保护工作范畴,实现由常规推进向示范引领转变;不断增强商业秘密保护社会共识,积极拓宽商业秘密保护普法工作渠道,实现由单向灌输向多元互动转变,为促进上海经济社会更高质量发展贡献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海经验”。

专家点评

商业秘密作为知识产权家族中的重要权利类型,一直是知识产权领域保护的难点,困扰企业商业秘密保护的痛点。商业秘密关系到企业的核心技术、竞争优势,只有不断加强商业秘密保护,才能促进企业敢于投入研发寻求自立自强,敢于做实业谋发展没有后顾之忧。强化商业秘密保护是创新发展语境下国家推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的关键,是优化营商环境的有力抓手,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保持经济持续健康运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积极推动商业秘密保护模式变革,积极拓展商业秘密协同保护工作范畴,不断增强商业秘密保护社会共识,探索创新,加强服务,引领示范,成效显著,打造了商业秘密保护的“上海样本”,为上海乃至全国落实强化商业秘密保护贡献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海经验”。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知识产权强国的背景下,上海深化拓宽商业秘密保护模式,由常规推进向示范引领转变,回应了经济发展、产业需求对制度创新提出的新挑战,在高效推进商业秘密保护中提交了一份优质答卷,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浇筑了坚实基座。

(袁真富)

案例6闵行打造一站式“MIP”知识产权保护平台

申报单位

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检察院

推荐单位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

主要做法

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检察院充分发挥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刑事、民事、行政“三合一”集中履职优势,联合本区公安、市场监管、文旅执法等具有知识产权刑事、行政执法职能的多家单位,整合行业协会、科创园区、科研高校等优势资源,于2022年4月23日打造闵行首个知识产权一站化保护MIP平台(M:闵行拼音首字母;IP:知识产权)。

一是搭建MIP实体平台,凝聚司法工作合力。联合区公安分局等3家单位会签《关于加强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协作意见》,畅通线索移送,加强行刑“双向衔接”;与区法院会签全国首个《关于加强惩治涉知识产权恶意诉讼工作合作备忘录》,依托MIP平台拓展法检协作,发挥平台在惩治恶意诉讼的前端信息汇总功能,形成“1+1>2”的打击合力。二是牵头研发MIP数字化平台,精准接收企业心声。创新研发知护码程序,通过一键扫码实现侵权线索受理登记,由专人将侵权线索分流至对应职能单位迅速“会诊开方”;同时推动MIP平台上线一网通办系统闵行旗舰店栏目,实现手机端、PC端同步运行,打造聚合型知识产权维权通道。三是延伸平台功能,形成闵检特色。对标闵行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区建设要求,打造系列MIP品牌知识产权巡回活动形成品牌效应。如疫情期间发布以《商业秘密企业合规指引》为主题的知识产权线上微课堂助力复工复产;对接南部科创中心知识产权检察保护基地,定期开展知识产权宣讲授课;依托虹桥商务区“两核一带”国际开放枢纽,举办首届虹桥检察论坛,同步推广MIP平台。

创新意义

闵行检察院牵头成立的MIP知识产权一站式保护平台是闵行区首个知识产权综合保护载体。一方面,平台汇集公安分局、市场监管局、文旅局等多个职能单位,搭建各项协作机制,充分整合保护资源,形成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大格局;另一方面,创新研发MIP数字化平台,首创将MIP程序嵌入全市一网通办系统,帮助企业通过一键扫码实现侵权线索登记及法律咨询,倾力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以更高质量检察服务,助力优化区域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

专家点评

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严格知识产权保护已成为促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本要求。知识产权保护既涉及到法院、检察院等司法机关,又涉及到知识产权局、版权局、市场监管局、公安局等行政机关,还涉及到企业、科创园区、高校院所、自然人等创新主体以及律师事务所、代理机构、行业协会、调解机构等中介机构和社会组织。因此,知识产权保护不可避免地存在机构和职能的分散、分离、分立问题,难于形成知识产权保护综合、聚合、融合的大保护格局。

闵行区人民检察院充分发挥知识产权检察刑事、民事、行政“三合一”集中履职优势,联合区公安、市场局、文旅执法大队等具有知识产权刑事、行政执法职能的多家单位,整合行业协会、科创园区、科研高校等优势资源,建设闵行首个知识产权一站化保护 MIP 平台,凝聚司法工作合力,加强行刑“双向衔接”,拓展法检协作,创新研发 MIP 数字化平台,首创将 MIP 程序嵌入全市一网通办系统,打造聚合型知识产权维权通道。闵行区一站式“MIP”知识产权保护平台是对知识产权保护综合、聚合、融合的大保护格局构建的有益探索和实践。

(许春明)

案例7徐汇、杨浦、宝山等区创新知识产权多元化解机制

申报单位

上海徐汇区智调非诉讼纠纷调解中心、杨浦区司法局、宝山区司法局

推荐单位

上海市司法局

主要做法

徐汇区智调非诉讼纠纷调解中心

一是建立智法调解平台。构建失联修复查询系统,提升调解可能性。全面启动线上调解和线上签约,纠纷各方能够自由地选择调解时间和调解地点。调解员通过平台的大数据智能比对与分析,可以获得快速精准调解案例参考、精准法条推荐、精准裁判文书参考等,实现了数据赋能。二是应用现代运营模式。主要实现了纠纷调解四个方面的流程化管理:初检分类、繁简分流、分工协作、流水线式作业。三是建设专业调解队伍。目前60余名专职调解员和调解秘书,为调解工作有效展开提供坚实的队伍基础。通过对调解人员绩效考核功能、当事人评价功能和调解案件评判等环节,加强对调解人员绩效考核和管理,并借此发现和培育调解个人品牌和团队品牌。2022年,徐汇智调成功调解1851起知识产权纠纷,调解员年度人均390多起,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杨浦区司法局

一是前移关口阵地,探索知识产权纠纷调解新模式。针对杨浦创新企业较为集中、知产类案件较多等特点,区司法局联合区法院在全市率先将知识产权纠纷纳入调解前置试点案由,并通过办理时限提速、“立案只跑一次”等方式,帮助企业妥善化解矛盾,降低解纷成本。二是聚焦多元参与,夯实知识产权调解专业力量。区司法局一方面为区知产调委会选配高素质的专职人民调解员5名,兼职调解员9名,并建立专家咨询制度为化解疑难知产纠纷提供专业支撑。三是紧贴发展主线,打造“一站式”知识产权纠纷调解新平台。以杨浦着力推动“大创谷”功能区发展为契机,推动区知产调委会入驻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共同体创谷工作站,及时为区域内创新企业送上纠纷排摸、矛盾化解及个性化法治项目等“一站式”服务事项,进一步为企业成长“生态圈”优化和知识产权“经济圈”升级提供法治保障。

宝山区司法局

一是搭建平台,畅通解纷渠道。针对知识产以纠纷具有利益多元化、诉求多样化、技术难度高、诉讼成本高、维权周期长等特点,2022年12月7日,区司法局、区法院、区知识产权局联合成立宝山区知识产权纠纷调解中心。二是建章立制,促进规范运行。在工作机制上,通过在区人民法院设立窗口,以在线申请形式将知识产权纠纷第一时间导入调解程序,推动调解程序由诉前可选项变为必选项。通过受理要求简化、办理时限提速、群众立案“只跑一次”、纠纷属地化解等服务流程的优化完善,进一步凸显调解服务的高效、便捷、灵活等特点。三是组建队伍,形成工作合力。三部门围绕“能力突出、专业精神、经验丰富”的选录要求,分别派遣人员充实调解中心工作力量,形成资源整合、同心同向、合力攻坚的工作格局,共同开展知识产权纠纷化解工作,知识产权调解的专业队伍初具规模。

创新意义

徐汇智调平台是知识产权纠纷调解和保护的新举措和新途径,在提高纠纷可调率、提高调解智能化、提高调解效率等方面起到显著作用。该平台有可复制性和推广性,全国已有7个省市的相关部门启用此平台。徐汇智调还利用这一平台为全国各地的用户提供优质解纷服务。

杨浦区司法局紧贴中心任务,在知产调解品牌上进一步深化探索,通过前置调解、多元调解力量参与、加入知产保护综合实体等形式,在促成矛盾化解的同时最大程度参与区域新经济领域知识产权源头保护机制建设,推动知识产权法治保护溢出效应有效显现,为杨浦引领创新创业保驾护航。

宝山区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不仅有助于将知识产权纠纷从终端裁决向源头防控延伸,更为宝山区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工作格局,营造优质高效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专家点评

随着我国市场主体创新创作能力的持续提升以及知识产权意识的逐渐提高,特别是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和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大背景下,知识产权纠纷案件数量逐年增加。知识产权纠纷的司法解决和行政解决发挥了主渠道作用,但是,知识产权纠纷化解依然面临周期长、成本高、难度大的难题。为此,构建司法、行政、仲裁、调解等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已成为我国知识产权纠纷化解的重点工作。

知识产权纠纷的竞争工具性、非零和博弈性、强对抗性决定了调解解决知识产权纠纷更具有适用性、快速性和平和性。从国内外知识产权纠纷解决的实践看,绝大多数知识产权纠纷就是以调解方式结案,而非诉讼判决方式结案。

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构建,需要创新知识产权纠纷调解的新模式、新举措、新途径。对此,徐汇区、杨浦区和宝山区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三区探索知识产权纠纷调解新模式,建立“一站式”调解新平台,引入智能化技术,优化调解流程,充实调解员队伍,形成了知识产权纠纷调解机制的可复制可推广经验,为知识产权纠纷快速高效化解提供可行方案。

(许春明)

案例8由点到面探索全链条知识产权创新模式,服务国家战略赋能产业发展

申报单位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推荐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主要做法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简称“上硅所”)始终围绕国家卡脖子材料和产业发展需要,以知识产权基础平台为支撑,前瞻布局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攻关,实施全链条式高价值知识产权布局和运营,持续不断为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打造知识产权基础平台,全链条布局高价值知识产权。上硅所下设知识产权办公室,对内在每个实验室和课题组建立知识产权专员岗位,形成全链条研发体系知识产权专业化队伍;对外建立由企业家、投资人、知识产权专家、律师、技术专家等组成的专家组,指导部署项目和专利布局。通过专利导航等方式提供知识产权分析、创新方向和专利布局指导,引导科研成果贴近国家关键技术的需求,加速与市场的产业融合,提升研发效率和质量。2022年共遴选资助39项,申请专利329项,授权专利229项。

转化成效不断攀升,创新动能持续增强。上硅所强化对科研骨干和管理人员的知识产权专业教育和培训,提升全员知识产权意识和技能。全力建设上海市新材料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和上海市先进无机材料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发布《促进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给予技术团队不低于50%的转化现金或股权奖励。2022年涌现单个转让项目过亿元、部分科研人员年入数百万和股权价值过亿的局面,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和转化动力持续增强。

投后管理不断提升,合作伙伴反哺研究所,持续培育未来发展制高点。2022年期间,多名科研技术骨干以转化企业为家,实现知识产权产品化、商品化。多家新成立不到3年的高技术企业市值升数十倍,估值超5亿元。转化企业及其股东,主动提供产业化基础研究基金,布局产业技术背后基础科学问题研究,培育未来技术和科研骨干队伍。

创新意义

上硅所系统考虑体制机制、人才队伍、创新能力等要素间相互作用,强化知识产权运营转化顶层设计、创新运营转化机制,完善专业人才队伍培训激励,强化转化后技术持续服务、专业服务与管理赋能,逐步打造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深厚的合作与信任基础,促成行业领军企业专项出资反哺研究所,支持布局产业技术背后基础科学问题研究,培育科研骨干队伍,推动形成高水平科研与高价值知识产权间的良性循环。为持续攻关卡脖子技术问题,解决国家和企业技术难题,推进研究所知识产权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形成示范效应。

专家点评

知识产权不仅是一种法律资产,更是一种商业资产和策略资产,需要进行知识产权布局和运营管理,并嵌入到研发、采购、生产、市场、销售及投资等业务链,为市场主体的运营安全和业务自由提供支持和保障,从而增强知识产权对市场主体核心竞争力的贡献度和影响力。中科院上硅所围绕国家卡脖子材料和产业发展需要,前瞻布局、顶层设计,逐步打造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实施全链条式高价值知识产权布局和运营,持续不断为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一方面,打造知识产权基础平台,全链条布局高价值知识产权。通过知识产权的规划布局,并与经营战略相匹配,让知识产权成为上硅所的重要资源。另一方面,知识产权转化成效不断攀升,创新动能持续增强。通过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让科研投入产生了积极回报,极大提升了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点燃了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此外,知识产权转化与科研投入相互促进,良性循环,转化企业主动提供基金,布局产业科学研究,培育科研技术骨干。“上硅所”结合自身发展需求,整合了内部资源,释放了创新动力,探索完善了全链条知识产权创新模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有效样本,形成了示范效应。

(袁真富)

案例9上海国有商标“东海”价值再造

申报单位

上海国盛集团、联和投资公司

推荐单位

上海国资委

主要做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锻造“智能智造”民族品牌,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创造”。近年来,上海市国资委结合落实市委市政府打响上海“四大品牌”部署要求,推动国资系统企业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协同联动,发挥平台公司资本运作、创新孵化、产业赋能优势,为国有老字号振兴,国有商标向高端化、专业化、品质化发展,实现国有商标价值再提升提供政策供给和平台赋能。

2020-2022年,在市国资委指导下,上海国盛集团、联和投资公司通过“授权激活、引资培育、赋能发展”三步走,推进国有老字号“抽屉商标”国产计算机“东海”商标激活、价值再造。

一是有偿授权,激活“抽屉商标”价值。2020年初,上海国盛集团授权具备一定计算机产品运营经验和管理能力的单位有偿使用“东海”商标3年,合作探索重塑国产计算机商标。合作当年即实现了“东海电脑,重新开机”,商标授权单位推出了多款“东海”商标的台式机、一体机和服务器等计算机系列产品,并通过了国家3C和节能认证,满足了不同用户对国产计算机的需求。

二是引资培育,提升“抽屉商标”价值。2021年,在国家做大做强国产芯片、软件、服务器的战略背景下,基于“东海”商标在授权使用阶段的优良表现,联和投资作为重要战略投资人增资入股商标授权单位,不仅提升国产“兆芯”服务器产品市场份额,还进一步提高了“东海”商标在全国的知名度。2021年6月,“中共一大纪念馆”修缮后开馆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馆内使用的不同型号“东海”牌计算机,搭载国产“兆芯”处理器、银河麒麟V10操作系统,满足了纪念馆办公、展示等应用场景的需要。

三是赋能发展,实现“抽屉商标”再造。2022年,“东海”商标成功转让,受让方联和投资充分发挥其在研发、设计、标准、管理、制造、测试方面的生态优势,为“东海”商标自主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东海与上海兆芯实现了产品、技术互认证,加强了知识产权建设,建立产品标准。2022年,“东海”计算机在上海市市级委办、16个区和事业单位,本地市场覆盖率达45%。国有商标“东海”实现价值再造,以崭新的姿态,重新进入计算机产业生态市场,成为“上海芯,上海造”计算机制造的商标新标杆。

创新意义

近年来,上海国资委推进国有老字号商标激活振兴,打响民族品牌,出台政策、搭建平台、协同联动,国有老字号商标“东海”,在国资系统企业上海国盛集团、联和投资公司共同努力下,紧紧抓住国家“信息创新”战略和国产化发展契机,通过资本运作、创新孵化、产业赋能的改革创新措施,为抽屉商标激活振兴价值再造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运作新模式,为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打造自主创新发展的民族商标树立新标杆。

专家点评

老字号是历史悠久、具有鲜明文化特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品牌,通过长期使用具有显著性,且获得了市场的普遍认可。新技术与老字号的结合,能够最大限度提高知识产权组合的竞争力,是发挥老字号品牌价值的历史机遇。在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背景下,品牌自立自强也是当前知识产权工作的重点所在。尤其是对于具有明显技术指征的品牌而言,如何发挥品牌效应提高其在技术市场的认可度,成为知识产权改革创新的重点与难点。“东海”作为国有老字号商标,在特殊历史时期承担了此项重任,凭借技术创新、资源培育、机制改革等措施,“东海”商标建立了承载先进技术、具有特定使用场景的品牌形象,在相关市场取得了不错的市场份额,发挥了老字号的识别功能、质量保证功能、商誉承载功能。本案例对于如何培育老字号品牌价值、如何提高老字号经济收益、如何打造老字号与新技术相结合的知识产权组合具有典型参考意义。

(单晓光)

案例10普陀首设专业知识产权所,以“驻点式”服务打造知识产权高地

申报单位

普陀区知识产权局

主要做法

普陀区在中以(上海)创新园挂牌区知识产权局,并在全市首个设立专业知识产权所,以“驻点式”整建制入驻园区。实现知识产权服务“立足园区,面向全区”,全方位“零距离”将中以两国着力合作的国家级科创园区打造为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并辐射全区。具有三方面特点:

一是“驻点式”服务机制凸显高效。知识产权所配备专业队伍,与园区合署办公,建立无边界、无时限沟通和月度例会制度,帮助制定实施专项扶持政策。结合商标品牌创新创业基地、知识产权调解工作室、知识产权巡回审判站等载体,共促服务资源集聚,加快构建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

二是“一体化”服务方式凸显精准。外部技术支撑与内部政策导向形成合力,与国家知识产权运营(上海)平台等优质服务机构紧密合作,为企业提供一对一的知识产权全流程嵌入服务与跟踪指导;探索建立高价值专利育成机制,促进创新成果孵化、培育和转化。

三是“国际化”服务特色凸显优势。站在连接中外的桥梁上,深入发挥“双向技术转移+联合创新研发+创业企业孵化”模式价值,普陀区在全市率先搭建“专利超市”,指导螳螂慧视8件专利跨境转移转化;指导芯龙光电荣获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首届“WIPO全球奖”;协助中国建材完成全国首单跨境专利许可收益质押融资;查办侵犯冬奥会奥林匹克标志“冰墩墩”专用权系列案,获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突出贡献集体和个人荣誉称号。

创新意义

普陀区在全市首设专业知识产权所,以“驻点式”园区知识产权服务打造知识产权高地。这种模式为企业提供了创新支持、营造了良好的服务环境;有助于以点带面,发挥集聚效应,打造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知识产权强企;建立健全政府活动宣传与国际文化交流相互促进的知识产权传播大矩阵,有助于推动知识产权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也为促进国内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积累了经验。

专家点评

以“驻点式”方式为园区提供知识产权服务,将知识产权工作再向前迈一步,更贴近企业的实际需求。普陀区知识产权局的这一作法为提高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水平提供了典型改革样本和创新范例,能够使企业更好地用到、用上、用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资源。该驻点单位集聚了知识产权咨询、交易、调解、巡回审判等多项职能,在实现企业知识产权事务一站式服务的同时,也彰显了我国知识产权“大保护”的格局意识。

更加值得关注的是,驻点单位能够深入发挥“双向技术转移+联合创新研发+创业企业孵化”的模式价值,在知识产权国际化与我国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的趋势下,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必然面临许多国际问题,该驻点单位能够帮助企业提供多项知识产权组合的“工具箱”,为跨境研发、海外知识产权布局、国际知识产权奖项参评等活动提供了很好的指导与支撑。

园区汇集了各类创新主体与创新资源,知识产权服务进园区,能够帮助更多企业直接从公共服务中获益,提高自身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普陀区知识产权局“驻点式”的作法,对于其他地区知识产权主管部门、园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具有典型参考意义,在提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过程中,更好地成为企业的“知识产权专业顾问”,助力知识产权工作高质量发展。

(单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