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单”的AI专利如何变为产业“红利” 时间:2024-12-05 来源:文汇报
2023年底,我国国内发明专利拥有量达401.5万件,成为世界首个国内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400万件的国家,实现突破的最大增量来自人工智能(AI)。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今年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态势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的十年间,全球共申请了5.4万项生成式人工智能发明专利,其中超过25%是在2023年提出的。中国发明人申请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数量全球最多,发表的相关科技论文数量也最多。
专利是创新的“晴雨表”。昨天举行的第二十一届上海知识产权国际论坛上,专家们认为,“爆单”的AI专利申请将会改变全球创新格局,中国科技企业应加快知识产权布局,将技术专利变为产业“红利”。
数字技术成拉动全球创新“火车头”
“知识产权的发展,是上海创新驱动发展的一个缩影。”WIPO副总干事王彬颖说。
2014年,上海有效发明专利为5.6万件,有效注册商标43.2万件,PCT专利申请仅1038件;2023年,这三个数字分别达到24万件、261万件和6185件,几乎五倍于10年前。
《世界知识产权指标报告2024》显示,2023年全球专利申请再创新高,达到350万件,其中中日韩三国的申请量占比67%。2023年全球PCT专利申请达27.26万件,其中来自亚洲的PCT专利申请占比达55.6%,与数字技术相关的专利申请增长最快。
事实上,从2012年到2022年,计算机技术的专利申请量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数字技术成为拉动全球创新的“火车头”。东亚在这方面的表现更为“惊人”。今年7月WIPO发布的《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专利环境报告》显示,中日韩三国的发明人注册的专利占到全球生成式人工智能专利申请总量的79%,且比例还在持续上升。
今年上海知识产权发展依然亮眼。今年前十个月,全市发明专利授权量达4.34万件,同比增长超过15%。截至11月底,全市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56件,较去年底增长近6件。
专利“纸变钱”上海获评“最佳实践”
上海正致力于提升知识产权的含“金”量。去年,上海本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创下历史新高,达成1500笔交易,总额达230亿元,交易量同比增长90%。上海在知识产权保险和证券化方面的进展,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其他重要机构评价为“最佳实践”。
“今年平台的交易规模达到100亿元,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估值规模超过100亿元,银行对应的授信额度超过60亿元。”国家知识产权运营(上海)国际服务平台董事长潘熙透露,生物医药、先进制造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纸变钱”能力位居前三。
对于自动驾驶“出海”企业西井科技而言,专利全球布局为其收获了实打实的订单。“通过布局马德里商标体系,西井商标在全球拥有非常高的认可度,这使我们在‘走出去’时减少了大量宣发投入。”西井科技副总裁、全球发展负责人孙驰说,“通过接入知识产权数据库,我们能缩短在整个技术体系中找准研发方向的时间,也能与其他公司更好地合作。”
目前,西井科技在全球18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约200家客户,已申请200多项发明专利及相关知识产权,有效专利布局夯实了公司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
利用AI提升专利审核与运营效能
在WIPO今年发布的《全球创新技术报告》中,中国排名第11位,有26个城市/城市群进入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连续两年位居全球第一位。其中“上海-苏州集群”排名全球第五。东亚城市群表现不俗,排名前25的科技集群,有15个在东亚地区,主要集中在中日韩三国。从趋势看,WIPO专家认为东亚城市的排名有望继续提升。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表示,知识产权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制度供给,也是重要技术供给。今年前三季度,全国高校、科研机构专利转让许可备案次数同比增长24.1%,取得了良好成效。
“今年AI领域的专利申请量爆发。”潘熙透露,平台正在探索将AI用于专利分类和现有技术检索,以提高服务效能,加速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输送创新源泉。比如,刚刚结束的上海高价值专利运营大赛利用AI对专利的技术创新性、稳定性、应用场景和推广前景等进行全面评价,从大量专利中筛选出高价值专利推向产业化。